甲状腺功能减退症,医学上标准简称为 “甲减”,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,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全身性疾病。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,如同 “能量调节器”,分泌的甲状腺激素(包括甲状腺素 T4 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)能调控身体新陈代谢、生长发育、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关键生理过程。当甲状腺 “工作效率下降”,激素分泌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,就会引发甲减,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正常运作。一,追根溯源:甲减的常见成因 甲减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,不同类型的甲减成因存在差异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 1.原发性甲减: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甲减总数的 90%-95%,主要由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激素合成障碍。常见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(如桥本甲状腺炎,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甲状腺组织,破坏甲状腺滤泡)、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后(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,可能损伤甲状腺组织,导致激素分泌减少)、甲状腺发育异常(先天性甲状腺缺如或发育不全,多见于新生儿)以及碘摄入异常(长期碘缺乏或过量,均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)。 2.继发性甲减: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,如下丘脑肿瘤、垂体瘤、垂体缺血性坏死等,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(TRH)或促甲状腺激素(TSH)分泌减少,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,这类甲减相对少见。 3.周围性甲减:极为罕见,主要是由于机体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,即使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,也无法发挥正常生理作用,多与遗传因素相关。
展开剩余68%二,识别信号:甲减的典型症状表现 甲减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隐匿性,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,容易被忽视,随着病情进展,症状逐渐加重,且涉及全身多个系统: 1.代谢系统:新陈代谢速率减慢,患者常出现乏力、嗜睡、精神萎靡,即使活动量减少也容易体重增加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怕冷(手脚冰凉、对寒冷环境敏感)、体温偏低的情况。 2.皮肤与毛发:皮肤变得干燥、粗糙、失去弹性,面色苍白或蜡黄,毛发(头发、眉毛、腋毛等)脱落增多,头发变得干枯、易断,指甲生长缓慢、变脆,出现横纹。 3.神经系统: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反应迟钝,严重时可能出现情绪低落、抑郁,甚至智力下降,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、智力发育障碍(克汀病)。 4.心血管系统:心率减慢、心音低钝,长期可导致心包积液、心力衰竭,血压可能出现轻度升高,血脂代谢紊乱(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升高)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。 5.消化系统:胃肠蠕动减慢,导致食欲减退、腹胀、便秘,严重时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酸分泌减少,影响营养物质吸收。 甲减的治疗原则是 “缺什么补什么”,核心是补充甲状腺激素,以恢复机体正常的代谢水平,治疗方法相对明确且成熟:
药物治疗:目前临床上首选左甲状腺素钠片(如优甲乐、雷替斯),该药物与人体自身分泌的甲状腺素结构相似,生物利用度高,副作用小。治疗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、体重、病情严重程度、合并疾病等因素个体化调整,一般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增加至合适剂量,达到维持剂量后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,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。 治疗监测:在治疗初期,患者需定期(通常每 4-6 周)复查甲状腺功能,根据 TSH、FT4 水平调整药物剂量;达到稳定状态后,可每 6-12 个月复查一次,确保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,避免因剂量不足导致病情反复,或剂量过高引发药物性甲亢。 生活方式调整: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,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改善病情。包括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;注意保暖,避免寒冷刺激;合理饮食,根据碘摄入情况调整碘的摄入量(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需适当限制高碘食物,如海带、紫菜等,而碘缺乏所致甲减患者则需适当补充碘);适当进行轻度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等,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,但避免剧烈运动。 甲状腺功能减退(简称 “甲减”)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,其本质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。从成因来看,原发性甲减(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)占主导地位;症状涉及全身多系统,早期易被忽视;诊断依赖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,治疗以长期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为核心,同时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。 甲减虽需长期管理,但只要规范治疗、定期监测,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可与正常人无异。在此提醒:若出现持续怕冷、乏力、体重异常变化、月经紊乱等疑似症状,应及时就医检查,避免延误病情;已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,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,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,让甲状腺 “重新焕发生机”,守护身体的正常代谢与健康。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