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4月,朝鲜战争的炮火依旧猛烈,远在北京西郊机场,航空兵第1师正在紧张地换装米格-15战机。那晚,刘亚楼,时年41岁,正站在塔台前,专注地盯着雷达屏。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松弛——这个身材瘦削的中年军官正是当时的空军司令。在那晚,他奉命进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援朝空战的部署,却在最后突然轻松地说了一句:“主席,我这个司令靠不住,随时可能牺牲,所以家里那口子已经送去上学。”这番话听似开玩笑,却让当时58岁的毛泽东沉默了片刻,才冷静回应道:“不许再提死字,空军离不开你。”这段看似随意的对话,正好反映了新中国空军在成立初期的艰难与坚韧。
回顾两年前,1949年4月,北京刚刚解放,首都却遭到了6架美制B-24轰炸机的突然袭击,30枚炸弹将西北郊炸得一片狼藉。警报声、玻璃破碎的声音让北京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战时的恐怖。当天晚上,毛泽东在丰泽园召集了周恩来、聂荣臻等人开会,定下了基调:“没有空军就是不设防。”然而,当时大家心中都明白,要建立空军,谁来承担这一责任?会场里,一片沉默。刘亚楼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周恩来的便笺上。他曾是红军的通信兵,参加过长征、淮海战役、平津战役。最关键的是,他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航空兵的训练,会俄语,能直接与苏方谈判购买飞机。毛泽东当即拍板:“就他了。”周恩来也补充道:“林彪手下最能打硬仗的那个刘,换战场换天都能行。”
展开剩余77%当时,刘亚楼正在四野指挥部制定南下作战计划,突然收到“速赴中南海”的急电。他误以为是前线局势发生了变化,赶到北京才得知要担任空军司令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任命,他的第一反应是“大喊不懂”。周恩来安慰他:“不懂可以学,没人比你更合适。”短短两周后,刘亚楼便带着30多名陆军军官改穿空军制服,奔赴南京、上海、沈阳等地的旧机场,采用“边接管、边训练、边战备”的方式,成功推进了空军的建设。
虽然资金紧缺,装备匮乏,甚至连油料都十分珍贵,刘亚楼依旧提出了“勤俭建军”的方针:能修不换,能练不飞,需要飞行时,就一次练到位。他自己身为空军司令,管理着数千亿的军费,却常穿着一件补丁军装。毛泽东见状曾让他换新衣服,他却回答:“再补补还能穿。”这种不将空军当作既得利益的作风,也深深感染了空军的全体人员。
随着援朝作战的爆发,苏联援助的第一批米格-15战机运抵安东。虽然条件艰苦,缺乏器材和教学资料,甚至连热咖啡都无法提供,但刘亚楼带领的空军战士们通过日以继夜的训练,迅速熟悉了操作,成功击落了敌机。1951年1月的第一场战斗中,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三架,刘亚楼在电报上加了五个字:“空军可以打。”外界纷纷惊呼:“东方突然冒出了一支新锐航空兵。”
然而,战斗的胜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:飞行员的牺牲率极高,司令部离前线过近,存在着被敌机袭击的巨大风险。1951年4月的一个深夜,刘亚楼提交了空军的损失报告后,突然语气一转:“主席,指挥员也会中弹,家属安排要先想好。”毛泽东深深看了他一眼,沉默片刻后说道:“你还年轻,别乱打算。”这番话后来被警卫员记录了下来,并与文件一同封存。事实上,刘亚楼的预见并非无的放矢。1951至1953年,志愿军空军几乎每周都要搬迁一次,司令部成员经常随飞行大队转移。面对敌机高空侦察的威胁,空军指挥链随时可能被切断,刘亚楼对这一点的预判,是极为精准的。
尽管如此,空军在短短三年内就能独立担负防空任务,这令苏联顾问团惊讶不已。这一成就的背后,离不开两大原因:首先,陆军的骨干部队勇于转行,服从调动;其次,毛泽东及最高统帅部的果敢决策,充分授权空军专业人员负责空军建设。在这一过程中,刘亚楼的俄语能力、数学和力学知识、以及出色的统筹能力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1953年停战后,刘亚楼没有休息一天,又迅速南下考察沿海机场。有战友劝他稍作休息,他笑着回应:“飞机不等人,风向也不等人。”然而,高强度的工作和旧伤叠加,最终导致这位开国上将在1965年因积劳早逝,享年仅55岁。回顾1951年那句轻描淡写的“遗言”,也许正是刘亚楼早已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。
毛泽东在一次军委会议中提到刘亚楼时,说:“亚楼忠诚朴素,懂得节约,最难得的是敬业,空军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。”会议纪要没有夸张,但所有与会者都清楚,刘亚楼这位空军奠基人,其生命轨迹早在援朝期间就开始走向尽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